按照《辞海》的解释,风水也叫堪舆,它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式,能招致住者或者葬者一家的祸福。也指相宅、相墓之法。
作为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,一种备受欢迎的民俗,择吉避凶的术数,风水主要包括阳宅和阴宅两个方面。前者涉及住宅、宫室、寺观、村落、城市等活人的居住与生活场所;后者则主要指墓穴。
进入现代社会后,部分研究风水的学者认为风水的实质是“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”,它主要研究周边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,是环境学与预测学相结合的一种学问,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
“风水”一词*早出现在哪里?
“葬者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”。这段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《葬书》,这是“风水”这个词**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。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“风水”理论的根本:以阴阳为根本,以“生气论”为核心,以藏风、得水为条件,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,以福荫子孙为*终目的。
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,郭璞的观点是:“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”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,便是寻求能够藏风、得水、具有生气的吉地,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,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。《葬书》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,成为风水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。